我们在影视作品里有时会听到正面人物甩出一句话:「多行不义必自毙!」
常用台词和宣传语
通俗来讲就是说:坏事做多了,必定自取灭亡!
这么霸气的话是什么来历呢?原来它最先出自春秋初期的郑庄公之口。
左丘明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「多行不义,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」
郑庄公
郑庄公虽不如春秋五霸那么有名,但他也是春秋初期的小霸。他有个奇怪的名字,叫「寤生」。这是因为他出生时是脚先出来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头先出来,造成了难产,所以他的母亲武姜很不喜欢他。
而他的弟弟叫叔段,顺产而生,风流倜傥,深得母亲宠爱。
武姜逼郑庄公把郑国的大城京城分封给叔段,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,积极进行夺取君位的准备工作。
叔段又被称为「京城太叔」
郑国的大臣祭仲就力劝郑庄公说:「主公要及早安排啊,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了,再这样下去,您的君位会被他篡夺的!」
郑庄公听了后就说出了这句名言:「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」
意思是:一个人如果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,必定会自取灭亡,你就等着吧!
果真,叔段的势力不断扩大,控制了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几个城池,继续不停地修筑城防、屯田练兵。武姜趁着郑庄公外出的时机通知叔段里应外合,来偷袭郑国的都城。
其实郑庄公早有防备,马上出奇兵攻占了叔段的大本营京城,并大败叔段于鄢城。叔段逃亡到卫国的共城,所以也被后世称为「共叔段」,最后他走投无路,只好自杀了。
这个故事就是《左传》里的着名片段,也是《古文观止》的第一篇——《郑伯克段于鄢》。
《古文观止》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