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1672年,清康熙11年九月初九,翰林学士张英的次子出生,取名张廷玉。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已经26岁的张廷玉准备参加会试,但恰逢其父张英奉命为总考官,故而回避不试。康熙38年(1699年),张廷玉是张廷玉喜忧参半的一年。喜者,父亲张英荣登大清相位;忧者,结发之妻姚氏因病离世。

到了康熙39年(1700年),张廷玉考中进士,散馆为翰林院庶吉士。因为他老爸张英的关系,28岁考中进士后的张廷玉,很快就进入了康熙的视野。康熙42年(1703年) ,张廷玉被授翰林院检讨。开始担任《亲征平定朔北略》的纂修官。康熙43年(1704年)四月 ,张廷玉入值南书房。

康熙很看好张家这个次子,在工作之余,经常跟他聊天。有一次,两人竟不眠不休,说了整整一夜,张廷玉给康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。在那次交谈之后,康熙对张廷玉的了解更加深入 。张廷玉的父亲退休以后,康熙帝时常把张廷玉召至畅春园,询问其父居家近况。

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后,多次随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诸部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张家连遭变故——六月,张廷玉母亲离世;九月,父亲张英离世。张廷玉回老家 ,守孝三年。

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二月 ,充会试同考官。四月,授司经局冼马兼翰林院修撰。康熙55年(1716年),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康熙56年(1717年)十二月,充经筵讲官。康熙57年(1718年)十月,充武英殿试读卷官,十一月,充纂修《省方盛典》副总裁官 。

康熙五十九年(1720年)五月,授刑部左侍郎。次年授吏部左侍郎,兼翰林院士。康熙六十年(1721年)二月,身任刑部右侍郎的张廷玉奉旨,与都统耗赖等赴山东稳妥地处理了盐贩王美公等「聚众劫掠屯庄」案。六月,调吏部左侍郎。他秉公办事,从不收受贿赂。这在康熙后期的官场,绝对是一股清流。不贪污受贿,虽然生活艰苦一点,但恐怕,这也是他能很快受即将继位的雍正皇帝的青睐的一大因素。

不久,到了康熙61年(1722年)。当年十一月,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,皇四子胤禛入承大统。张廷玉很快成为雍正的主要助手之一。

虽然张廷玉从事的主要工作,只是文字方面的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个秘书 。但,是皇帝的秘书,而且是皇帝的高级秘书。他「周敏勤慎」 ,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看似琐碎的工作上来。据说,他在上下朝、来回的轿子里,还在处理公文。回到家里,也是沉浸在工作中,想好各种事情的处理方案,以便明天能给皇帝提供更好的决策。因此,很受康熙的赏识。尤其是到了雍正朝 ,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宠信和倚重,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。

雍正五年(1727年),张廷玉生了一场小病,雍正便对近侍说:「朕的胳膊疼了好几天。」众臣纷纷惊问缘由,并争先恐后上前请安。雍正笑着说:「大学士张廷玉生了病,岂不是朕的股肱不舒服吗?」

雍正对张廷玉可谓宠爱备至,优赏有加。雍正知道张廷玉爱喝茶,便将进贡的极品茶叶赏赐于他,所赐给的茶具也是万里挑一。在雍正统治的13年中,曾6次赏赐金帛给张廷玉,每次数量都很大,数以万计。

张廷玉基本上不为亲朋好友开后门,兢兢业业工作。雍正皇帝也知道,所以经常会赏赐财物,让他补贴家用。到了后来,甚至直接给了张廷玉一个当铺。可是,张廷玉很有分寸 ,每次雍正赏赐时,都极力推辞。有一次,雍正一下赏赐白银两万两,张廷玉说数量太多,万万不敢收下 。雍正一脸正色道:「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?当体朕心,不必再辞。」命令要张廷玉,一定收下。

在清人笔记小说《啸亭续录》中,记载了一个小故事,从中也可看出雍正对张廷玉的宠信了。清朝的皇帝,在处理政务之余,常常戴一种镶有红宝石的红绒结顶帽子,皇子皇孙则作为礼服穿戴,以显示其尊贵 。只要是亲王贝勒得了赏,也可以穿戴出来。其他的满洲贵族、汉大臣也有机会得到 ,但没人敢戴出来,只能放在家里供着,以示敬重。只有张廷玉,得到了雍正的特许,可以在每年元旦戴上,满朝文武,无不羡慕。

雍正十一年(1746年),张廷玉告假回乡祭祖 。动身的前一天,雍正赐予张廷玉一件玉如意,祝他「往来事事如意」。同时 ,雍正还赏赐了许多财物及内府所藏书籍52种。其中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一共仅刊印了64部,却赐给了张廷玉2部。

雍正曾赐给张廷玉一副对联:「天恩春浩荡,文治日光华。」后来,每逢过年,张廷玉便贴上这副对联,前来拜年的各级官员,歆羡不已。

雍正13年,雍正帝驾崩前,命张廷玉、鄂尔泰等为顾命大臣。后来,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取出秘密建储诏书、宣布皇四子弘历继帝位的,不是别人,正是张廷玉 。

之后 ,雍正又专发诏书,说两朝老臣张廷玉「器量纯全,抒诚供职」,死后可配享太庙。换句话说,张廷玉死后可以将牌位安放在大清朝的太庙 ,接受后来皇帝的祭祀。这在当时的清朝近百年的历史上,汉臣里是绝无仅有的。可见,这是一项多么崇高的政治荣誉。

现在我们知道,不仅是清前期,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 ,得此殊荣的汉大臣,也只此一家。虽然 ,在此之前,于此之后,有很多汉族名臣,如于成龙、陈廷敬、刘统勋,包括「中兴名臣」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,他们的声望也很高,但他们都没有享受这个待遇。